- 全部類別
- 第01類
- 第02類
- 第03類
- 第04類
- 第05類
- 第06類
- 第07類
- 第08類
- 第09類
- 第10類
- 第11類
- 第12類
- 第13類
- 第14類
- 第15類
- 第16類
- 第17類
- 第18類
- 第19類
- 第20類
- 第21類
- 第22類
- 第23類
- 第24類
- 第25類
- 第26類
- 第27類
- 第28類
- 第29類
- 第30類
- 第31類
- 第32類
- 第33類
- 第34類
- 第35類
- 第36類
- 第37類
- 第38類
- 第39類
- 第40類
- 第41類
- 第42類
- 第43類
- 第44類
- 第45類
發布時間:2017-04-18 15:14:57
據阿里巴巴平臺治理部統計,截至2017年3月,淘寶天貓平臺上累計已有83個使用“惡意注冊商標”,對超1.5萬商家的11萬件商品進行了惡意投訴,商家因此損失估算為數百萬元。而這些“惡意商標”實際可投訴的商品總量近6000萬件,涉及900萬商家。
所謂“惡意商標”,就是將各個行業的通用詞、描述詞注冊為商標,濫用“通知-刪除”原則展開侵權投訴,以此來要挾商家出錢私了,這就逐漸形成了一條黑色產業鏈。比如破洞、呼啦圈、一腳蹬、打地鼠等這些描述性詞匯,就被一些人注冊成了“惡意商標”。 某網站的調查問卷顯示,2016年有超過81%的商家遭受“惡意商標”投訴,且有18%的商家一年被投訴超5次。流氓不可怕,但“知識產權流氓”卻是非常可怕的——他們披著知識產權的合法外衣,干著職業碰瓷的非法勾當,已嚴重影響到數以百萬計商家的正常經營。
說“惡意商標”是流氓行徑,是因為這些描述商品的屬性詞,電商沒法不用,消費者也要經常搜索;電商使用在先,商標注冊在后。不同于傳統店鋪的是,信譽良好的電商特別在意自己的商品會不會被投訴、下架,這樣的損失非常之大。即使通過申訴恢復下架商品,但由于沒有了成交記錄,也會造成間接損失,這是由電商的生存方式所決定的。在這樣的現實之下,面對“惡意商標”,電商的選擇往往是息事寧人,采取出錢私了的做法。這已經影響到電商市場的健康發展,成為行業發展的毒瘤。
“惡意商標”的出現,并不是商標法的立法初衷,如何進一步完善制度設計,是擺在監管者面前的問題。首先要做的是嚴把商標注冊關。沒有產品,卻以盈利為目的,注冊一系列商標,這是對市場秩序的擾亂。因此,要嚴格審查,努力杜絕“惡意商標”。
其次,是要建立黑名單制度。阿里巴巴運用大數據,通過對整體投訴準確率、假貨投訴不準確率、主動撤銷投訴率的分析,對相關企業開出“封殺令”,并向法院提起訴訟索賠,加大了對“惡意商標”鏈條的打擊力度。監管部門要和電商平臺、行業研究機構形成聯動,參考其數據,設立商標注冊黑名單制度,也是從源頭杜絕“惡意商標”的有效方法。
再次,要設立綠色通道,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加速審理,形成快速處置機制,及時發現并對此類“惡意商標”宣告無效。
加大商標保護力度,以及杜絕“惡意商標”,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唯有如此,才能讓商標保護更加有力,才能讓行業健康發展。
上一篇:商標反向假冒行為怎樣認定
下一篇:嚴打惡意與欺騙,助力品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