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類別
- 第01類
- 第02類
- 第03類
- 第04類
- 第05類
- 第06類
- 第07類
- 第08類
- 第09類
- 第10類
- 第11類
- 第12類
- 第13類
- 第14類
- 第15類
- 第16類
- 第17類
- 第18類
- 第19類
- 第20類
- 第21類
- 第22類
- 第23類
- 第24類
- 第25類
- 第26類
- 第27類
- 第28類
- 第29類
- 第30類
- 第31類
- 第32類
- 第33類
- 第34類
- 第35類
- 第36類
- 第37類
- 第38類
- 第39類
- 第40類
- 第41類
- 第42類
- 第43類
- 第44類
- 第45類
發布時間:2025-06-10 15:49:21
在品牌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中,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在商標命名上大做文章。"茶顏悅色"與"茶顏觀色"之爭、"今日油條"碰瓷"今日頭條"等案例,讓商標文字游戲這一營銷手段引發廣泛討論。這種通過諧音、雙關、拆解漢字等方式創作的商標名稱,既是品牌營銷的創意體現,也暗藏法律風險。
當前市場上的文字游戲商標主要分為三類:
諧音改編型
如"海底撈"衍生出的"河底撈","星巴克"變身"星巴客",這類商標通過改變原品牌個別字詞,試圖借用知名品牌影響力。
成語改編型
餐飲行業尤為常見:"飯醉團伙"(犯罪團伙)、"井茶局"(公安局)、"蠔門盛宴"(豪門盛宴)等,利用成語的廣泛認知度快速建立品牌記憶。
文化符號借用型
如"朕的茶"借用帝王稱謂,"絳州澄泥硯"使用古地名,通過歷史文化元素提升品牌調性。
這種命名方式并非偶然,背后有著深刻的商業考量:
降低記憶成本:改編已知詞匯可節省消費者認知時間。研究表明,基于熟悉詞匯改編的商標記憶難度降低40%。
制造話題效應:"叫了個雞"等爭議性名稱能快速引發社交媒體傳播。
暗示產品屬性:"鮮芋仙"直接關聯芋頭產品,"餓了么"直指外賣服務。
但過度依賴文字游戲可能導致品牌缺乏獨特性。某奶茶品牌創始人坦言:"當市場上出現'茶顏悅色''茶顏觀色''茶顏月色'時,消費者根本分不清誰是誰。"
2020年"茶顏悅色"起訴"茶顏觀色"一案具有標桿意義。法院最終認定后者構成不正當競爭,判賠170萬元。此類案件審理主要考量三個要素:
商標顯著性:原創程度越高保護力度越大
市場混淆度:是否會導致消費者誤認
主觀惡意:是否存在"搭便車"故意
值得注意的是,合理借鑒與惡意侵權之間存在灰色地帶。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法官指出:"判斷標準不在于名稱相似度,而在于是否破壞公平競爭秩序。"
對于準備采用文字游戲策略的企業,建議遵循"三要三不要"原則:
三要:
要進行商標全景掃描,避免撞車知名品牌
要提前注冊核心商標及防御商標
要注重商標與品牌定位的契合度
三不要:
不要刻意模仿行業龍頭
不要使用可能造成不良影響的詞匯
不要忽視商標的國際注冊
某新銳茶飲品牌CMO分享經驗:"我們注冊'醒醒吧'商標時,同步注冊了'醒醒茶''醒醒咖'等衍生商標,構建了完整的保護體系。"
隨著Z世代成為消費主力,商標命名呈現新趨勢:
網絡用語化:如"絕絕子""yyds"等網絡熱詞被申請注冊商標
元宇宙元素:帶有"元宇宙""NFT"字樣的商標申請量激增
個性化造字:類似"呷哺""喜茶"等自創詞匯增多
專家提醒:"好商標應該是品牌戰略的載體,而非單純的文字游戲。企業需要平衡創意吸引力和法律安全性,建立真正的品牌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