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類別
- 第01類
- 第02類
- 第03類
- 第04類
- 第05類
- 第06類
- 第07類
- 第08類
- 第09類
- 第10類
- 第11類
- 第12類
- 第13類
- 第14類
- 第15類
- 第16類
- 第17類
- 第18類
- 第19類
- 第20類
- 第21類
- 第22類
- 第23類
- 第24類
- 第25類
- 第26類
- 第27類
- 第28類
- 第29類
- 第30類
- 第31類
- 第32類
- 第33類
- 第34類
- 第35類
- 第36類
- 第37類
- 第38類
- 第39類
- 第40類
- 第41類
- 第42類
- 第43類
- 第44類
- 第45類
發布時間:2020-11-03 11:12:51
電影《我不是藥神》圍繞白血病藥物“格列衛”呈現了專利藥價格“高不可攀”的倫理問題,引發對專利藥、“孤兒藥”的廣泛討論關注。迅猛增長的藥品費用究竟是對創新技術的合理付費,還是需要控制的藥廠壟斷暴利?
藥品如何定價長期受到學界關注。Maitland(2002)認為,由于治療效果的不斷提升和拯救生命的無價特性,所以,藥企可以為其產品收取市場愿意支付的價格。但Christopher(2010)構建模型,發現藥品價格下降可以帶來藥企全球利潤的凈增長。
William(2017)發現美國藥企將高價藥利潤用于公司股票回購的股價操縱行為,并沒有進行醫療創新。關注到藥品需求者的支付能力,世衛組織表示全球三分之一的人無法獲取所需的藥品,而藥品定價過高是重要原因。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美國胰島素價格為加拿大十倍以上,除近2800萬無醫療保險人群外,部分有醫療保險患者亦難以承擔糖尿病藥費。
但新藥研發是一項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高風險系統工程,美國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一種新藥從研發到獲得監管機構批準至少需要經過10-15年,僅有占研發總量5%的藥物能夠進入臨床研究,其中又僅有20%能最終獲批上市。由于美國FDA的人手短缺,以及一旦出現醫療事故可能帶來的巨額賠償金額,使得FDA對新藥的審批更加嚴格,目前FDA已經有上千種新藥等待審批。
《美國醫學會會刊》曾經統計過,2001年到2010年,十年時間FDA一共批準了222款新藥。20億美元計的研發成本亦需要患者買單,專利藥價格六倍于非專利藥(Zaheer,2007)。研發出“格列寧”的諾華集團表示其研發周期達五十年,研發費用超50億美金,使得2010年格列衛美國市場定價一度達每年15萬美元。不過由于藥效表現良好,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由30%提升至85%以上,三年該藥物便實現了20億美元銷量,截至專利到期全球銷售額已達526億美元。
藥品費用增長存在合理的供求關系因素,技術進步構成藥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認可制藥企業藥品研發帶來的患者福利改善,但與此同時,壟斷藥企的不合理定價導致了顯著的社會福利損失,形成了大量患者難以負擔藥費的倫理困境,且無益于研發創新的實現。
我國現行的“帶量采購”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居民福利和藥企利潤的調和。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帶量采購試點區域中標樣品價格平均降幅達52%。故而破局關鍵仍然在于制度建設,更完善的產業政策和價格規制將有助于減少“價格欺詐”,規范市場行為,消除醫藥行業低水平競爭,促進技術進步更好改善社會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