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類別
- 第01類
- 第02類
- 第03類
- 第04類
- 第05類
- 第06類
- 第07類
- 第08類
- 第09類
- 第10類
- 第11類
- 第12類
- 第13類
- 第14類
- 第15類
- 第16類
- 第17類
- 第18類
- 第19類
- 第20類
- 第21類
- 第22類
- 第23類
- 第24類
- 第25類
- 第26類
- 第27類
- 第28類
- 第29類
- 第30類
- 第31類
- 第32類
- 第33類
- 第34類
- 第35類
- 第36類
- 第37類
- 第38類
- 第39類
- 第40類
- 第41類
- 第42類
- 第43類
- 第44類
- 第45類
發布時間:2020-10-22 10:03:07
今天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黑洞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人類學歷史上第一次“拍到”的黑洞照片,還是引起了朋友圈的刷屏。除了新聞機構的直播外,大多數黑洞照片都是以海報的形式出現,上面除了黑洞,還有一些機構的標識和二維碼。這是一種營銷手段。很難說這樣的海報是為了傳播科學知識,它展示的只是一種自己的創意,這可以理解為品牌傳播。這一類的營銷有很多,掃海報上的二維碼進去,都是相關企業的宣傳。
現在這些機構可能面臨侵權指控。據視覺中國發布的聲明,他們從歐洲南方天文臺獲得黑洞照片版權的“編輯類使用授權”(其他新聞機構如新華社也獲得了這個權利),但是并未獲得商業類使用權,如果圖片用于商業目的,可能會面臨風險。
很多自媒體經營者擔心,視覺中國會向他們發起維權行動。考慮到使用這張圖片的機構是如此之多,視覺中國或許可以靠維權獲得一大筆收入。有人把這種行為稱為“碰瓷式維權”——事先并沒在顯著位置做具體聲明,等別人使用后發起維權訴訟,甚至有自媒體發出“天下自媒體苦視覺中國久矣”的感嘆。
視覺中國確實發起過不少維權行動,這完全能夠理解。作為一個圖片分發機構,版權收入本來就是他們的核心業務。這次的困惑在于,黑洞圖片作為人類科技的結晶,其發布方歐洲南方天文臺的官方網站上聲稱,人們可以自由下載這張圖片,也可以用于“商業用途”,前提是遵守許可規定。
問題在于,有人把“許可”理解為在圖片上署名就行,而視覺中國的理解則是“經過同意”,也就是事先的請求。正是這種理解上的含混,讓聲明版權的視覺中國成為眾矢之的,遭受諸多批評。這是很罕見的場景,那些平常經常抱怨別人抄襲的人,現在卻開始諷刺別人來維權。這種局面反映出自媒體時代圖片維權的某種悖論。
和文字相比,圖片的本質就在于其可復制性,它不存在“抄襲”的問題,人們在看到一張照片的時候,很少會考慮它的版權。人們可以輕易在網上搜索到一張照片,大多時候也不知道是誰“拍攝”或者“制作”。另一方面,盡管很多圖片的版權方會在上面打下水印,照樣難不住那些“盜用”者,人們可以輕易抹掉水印。
老實人會對圖片被盜用感到無可奈何,而“聰明人”則從中看到了商機。有些圖片機構,會故意弄一些“創意圖片”,放在網上,圖片并不標明版權方任何信息,但是他們卻會密切關注圖片的傳播情況。搜集和固化證據后,提出高價索賠——一張圖可以索賠上萬元,而那些“無意的侵權者”因為怕打官司或者麻煩,往往會尋求“和解”,賠償數百數千元,這恰恰中了“釣魚者”的下懷,他們虛張聲勢,所求的不過如此。
就這個意義上,這次黑洞圖片爆炸性傳播引發版權方面的爭議,其實是一件好事。它有利于讓人看到“被釣魚”的危險,也讓人看到尊重圖片版權的重要性。對那些動不動利用別人圖片進行PS創意的營銷者,這更是一個提醒,并不是每次圖片都像黑洞照片這樣具備“公共屬性“。
下一篇:嚴打惡意與欺騙,助力品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