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類別
- 第01類
- 第02類
- 第03類
- 第04類
- 第05類
- 第06類
- 第07類
- 第08類
- 第09類
- 第10類
- 第11類
- 第12類
- 第13類
- 第14類
- 第15類
- 第16類
- 第17類
- 第18類
- 第19類
- 第20類
- 第21類
- 第22類
- 第23類
- 第24類
- 第25類
- 第26類
- 第27類
- 第28類
- 第29類
- 第30類
- 第31類
- 第32類
- 第33類
- 第34類
- 第35類
- 第36類
- 第37類
- 第38類
- 第39類
- 第40類
- 第41類
- 第42類
- 第43類
- 第44類
- 第45類
發布時間:2020-10-17 10:25:16
近年來,美國頻繁指責我國侵犯甚至剽竊他國專利,尤其是特朗普政府對我發動貿易戰以后,不斷在“知識產權”問題方面做文章,儼然一副“知識產權衛士”的模樣。實際上,從美國歷史上看,它剽竊別國知識產權的案例從未間斷。
號稱世界最強大的美軍,不論是一戰、二戰前后,還是冷戰前后,在崛起的過程中對他國軍事技術專利巧取豪奪,留下諸多“剽竊專利”的案底。一戰前,美軍看上當時最先進的德國毛瑟M1898式步槍的專利,為了避免支付高昂的專利費,相關機構通過搞到毛瑟M1898式步槍樣品和重金挖德籍高級技師的方式,按照美國軍用標準推出7.62毫米口徑的彈倉式步槍,即M1903步槍,其模樣與毛瑟原槍非常類似。當然,這個“毛瑟私生子”一問世,就受到德國輿論的詬病,稱美國非法“山寨”毛瑟槍。對此,美國軍方和相關企業大言不慚地表示M1903是“本土軍工杰作”,和外人毫無瓜葛。但是,在1914年一戰爆發前,美軍試圖提升M1903步槍的遠射精度,最終選擇了德國產的瞄準鏡,當對方公司索要配套步槍的尺寸數據時,美軍回答居然是“本槍與貴國毛瑟步槍尺寸結構雷同,瞄準鏡按既有規格生產即可”,無異于“不打自招”。
20世紀60年代,西德在北約國家中有關裝甲車輛的研制能力突出,美國強行把兩國新式坦克計劃合并在一塊,弄出“MBT-70坦克聯合發展計劃”,以此挖到西德在坦克方面的諸如自動化火控系統、大口徑高初速滑膛炮、新型增壓柴油機、液氣懸掛系統等技術機密后,在1970年突然撕毀協議,單獨研發自己的M1“艾布拉姆斯”系列坦克,搞得西德一度處境尷尬。20世紀90年代,在蘇聯解體后,美國對昔日敵人的“技術洗劫”更是無所不用其極。據俄羅斯《國防》雜志披露,1992年-2000年,俄羅斯裁撤兼并600多家軍工科研及生產單位,近50萬名俄科技人才流失海外,大多數一流專家被美國挖走,至于東歐國家的情況,只會比俄羅斯更糟。
雖然美國使用各種手段從其他國家獲得所需的專利技術,但為了確保自身的經濟霸主地位,它又通過強調知識產權制度限制所持專利技術的外流。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美國對我國企業在技術方面的打壓。美國企業充分利用我國企業在國外知識產權布局的弱勢地位,通過337調查(“337”條款規定,美國企業只要能證明進口產品有侵權事實而美國國內確實有相關產業即可定罪)、訴訟禁令威脅迫使中國企業就范。而我國在美國的專利訴訟勝訴率極低,有些企業在受到威脅時甚至直接放棄美國市場。由此,美國企業獲得了大量的知識產權許可費。它們在我國依靠核心專利布局占領產業的制高點,在美國依靠專利訴訟威脅、打擊我國企業,迫使我國企業的市場只能限制在低端制造領域,一旦涉及到高端產業,便會遭到美國的專利阻擊。2017年,我國對外直接交納的知識產權許可費達到286億美元,如果算上技術合作和中外合資外方獲得的技術費用,更是天文數字,而收取這些知識產權許可費的企業大部分都來自美國。所以,在知識產權問題上,我國根本不能占到美國的便宜,相反,美國才是我國知識產權的最大獲益者。
由此可見,與我國在知識產權問題上的爭端,美方“知識產權衛士”“受害者”的姿態無非是為獲得美國國內更多支持的籌碼,畢竟美國對知識產權操作層面的問題更了解,把知識產權作為武器運用得也更嫻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