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類別
- 第01類
- 第02類
- 第03類
- 第04類
- 第05類
- 第06類
- 第07類
- 第08類
- 第09類
- 第10類
- 第11類
- 第12類
- 第13類
- 第14類
- 第15類
- 第16類
- 第17類
- 第18類
- 第19類
- 第20類
- 第21類
- 第22類
- 第23類
- 第24類
- 第25類
- 第26類
- 第27類
- 第28類
- 第29類
- 第30類
- 第31類
- 第32類
- 第33類
- 第34類
- 第35類
- 第36類
- 第37類
- 第38類
- 第39類
- 第40類
- 第41類
- 第42類
- 第43類
- 第44類
- 第45類
發布時間:2016-10-09 13:11:04
絲綢之路是漢代陜西人張騫懷著神圣的國家使命,歷經九死一生才開辟出的世界性貿易通道,從秦嶺腳下直至天山南北,再穿過無盡的荒涼沙漠,蜿蜒到地中海邊。這條經濟大動脈長達近萬里,跨越了不同區域的異質文化,在人類發展史上第一次實現了中西方物質特產和精神智慧的大融合。雖然歷經兩千多年的滄桑歲月,絲路時興時衰,幾度切換,但凝聚成的影響力無處不在,時至今日也并未消散。

絲綢之路自古就有陸海兩大方向,分別以駱駝和帆船為文化表象,功能完全一樣,都是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商業貿易路線。區別體現在,前期以內陸西北為核心區,通過陸路連接中亞、西亞和歐洲國家。至宋代以后則以東部沿海為核心區,通過海路連接東亞,南洋、西洋沿海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化歷史為現實,將兩大方向融為一體,一帶通過西部連接歐亞大陸,與發達的歐盟共同市場連接,中間夾著落后的中亞經濟凹陷帶,為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提供了新空間。一路憑借東部面向亞太大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對接并構建起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為中國與東盟關系從“黃金十年”到“鉆石十年”打造出新端點。再通過東盟以點帶線,串連起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各大經濟板塊的市場鏈。“一帶”與“一路”兩者并行不悖,相輔相成,是中國騰飛的兩只翅膀,要想翱翔世界,不可偏重,必須同時給力,比翼雙飛。隨著戰略的齊頭并進逐步實施,全球經濟發展將會形成新模式駛入新軌道。
正從“商品消費”進入“品牌消費”
品牌是高技術、高質量、高信譽、高社會責任感和高文化素質的代表。綜觀全球產業經濟發展,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崛起的背后往往是一批品牌的強勢崛起,每個強盛發達的經濟體都擁有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從2005年到2014年,全球品牌500強中平均461個(約占92.0%)的品牌被前10個國家擁有,前20個國家擁有492個(約占98.5%)知名品牌。在國際品牌集團(Interbrand)發布的2015年度全球最佳品牌百強排行榜中,美國占據了半壁江山,達到52個,緊隨其后的是德國(10個)、日本(6個),這些都是經濟強國。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國際市場正從“商品消費”進入“品牌消費”階段,市場競爭越來越體現為品牌之間的高端競爭。創造名牌、獲取高附加值是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獲取最大利潤的重要手段。

據聯合國經發組織統計,全球共有8.5萬個品牌,其中著名品牌所占比例不到3%,卻擁有世界40%以上的市場份額,名牌產品的銷售額占了全球銷售額的50%。為了和市場相適應,傳統營銷模式不得不進行深刻的轉型,品牌走出國門早已不僅僅是大企業的專利,而成為各國所有企業經營發展的大趨勢。
從供應方面來看,品牌國際化能形成大量生產和大量流通的規模效應,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通過全球化的統一廣告宣傳,不僅能反映該品牌相同的價值和形象,節省大量的營銷成本,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品牌形象的一貫性,讓每一個消費者都能感知到,產品或服務是信得過的,不管在哪里,都能選購反映自己個性或嗜好的產品和服務,在全球范圍內培育了忠誠的消費群,從而不斷擴大著市場所占的份額。今天及未來,全球市場主要由各個產業高度專業化的品牌組成,品牌輸出國作為全球品牌經濟體的主導力量,在全球貿易中占據主體地位。各個國家以及地區重點培育的貿易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品牌上,誰擁有的高溢價品牌數量多,誰將掌握世界貿易的制高點,誰擁有的品牌產業集群和品牌經濟規模大,誰將控制世界貿易的主導權。
近些年,從各國企業的角度看,在品牌研發、品牌保護方面的投入持續增長,品牌推廣活動規模更大、范圍更廣、程度更深,讓自己的產品向全球市場的各個角落滲透,以博取效益的最大化。從各國政府的角度看,為了讓出口貿易帶動本國產業的發展,普遍采用的方法,就是加強商標、地理標志、原產地標志等品牌建設。歐盟2008年頒布了《關于統一成員國商標法的第2008/95/EC號歐洲議會及理事會指令》,要求繼續完善共同體商標體系,確保歐盟內共同市場發揮正常功能。2011年提出了旨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新戰略,涉及商標、專利、版權等多方面,希望以此進一步促進改革創新。2013年6月,日本知識產權戰略本部在總結戰略實施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新變化,特別是針對新興經濟體的興起與數字信息全球化市場的快速發展,發布了《日本知識產權政策展望》,擬訂未來十年日本知識產權戰略及相關具體政策的發展方向。韓國制定了《知識產權強國實現戰略》,明確提出了經濟發展要轉向以知識為基礎的高附加值經濟模式,從制造業強國發展為知識產權強國。印度政府提出打造“印度制造”國家品牌,目的就在于力爭成為品牌輸出國(品牌輸出地區),從而對本國(地區)經濟振興和國民收入增長帶來巨大的新契機。
絲路經濟帶必須發展品牌經濟
絲綢之路品牌萬里行意義深遠
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品牌事業起步較晚,雖然近些年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品牌總體實力依然不強,在國際影響力、市場占有率、經濟貢獻率等方面,仍然存在嚴重短板。主要體現在:一是國際知名品牌少,品牌價值較低。2015年全球企業最有價值的100個品牌中我國僅有華為、聯想入圍,分別排在第88位和第100位,在品牌價值上,華為是43億美元,而蘋果卻高達1200億美元。二是自主知名品牌少,發展相對滯后。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0多種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但大部分缺少核心技術和品牌優勢,在全球產業分工中處于“微笑曲線”底部,是典型的產品大國、品牌小國。三是品牌壽命短,產品質量不高。我國品牌的平均壽命約為5年,遠低于國外平均水平。國內自主品牌受到國外品牌擠壓,甚至有一些自主品牌被國外品牌收購后而消亡。總體來看,我國品牌發展與我國綜合國力和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不相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制造大國”,但還不是世界“制造強國”。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市場競爭、商品消費越來越多體現為品牌競爭和消費,大力實施商標品牌發展戰略,培育、發展品牌核心競爭力,是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重要突破口,也是提振國內消費信心的關鍵所在,更是培育我國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抓手。品牌質量好、市場銷路好,企業效益就好,投資回報率就高。努力提升商標品牌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從制造大國向創造大國、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才能更快實現“中國夢”。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必須發展品牌經濟。《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指出:要“支持企業實施商標戰略,在經濟活動中使用自主商標。引導企業豐富商標內涵,增加商標附加值,提高商標知名度,形成馳名商標”;要“支持企業打造知名品牌”;要“培育一批國際知名品牌”;要“形成一批擁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知識產權,熟練運用知識產權制度的優勢企業”。習近平主席在河南視察時指出,要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這都體現了對商標品牌建設的看重。
為了落實好國家的決策部署,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國和世界競爭力的自主品牌,讓商標品牌沖出國門,夯實國家西進戰略基礎。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組織絲綢之路品牌萬里行活動,就具有了深遠而現實的意義。
唐代高僧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于貞觀元年一人前往印度取經,上演了真實版的西游記,西行5萬里,歷時17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不僅帶回了600多部經書,還寫出了印度等地風土人情的《大唐西域記》,并按照印度佛塔的樣式建造了大雁塔,至今還巍然屹立在長安城中。玄奘的思想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被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玄奘途經的中亞、南亞等文明古國現在也是習主席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印度總理莫迪到訪西安,與習近平主席同登大雁塔,開啟印中文化交流盛世。為了進一步弘揚玄奘精神,陜西省和國家級媒體以及品牌企業采用自駕的方式,重走玄奘之路,以人文、宗教、經濟交流為主題的“絲綢之路品牌萬里行”活動必將吸引世界目光,并對西北地區實施品牌走出去戰略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