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類別
- 第01類
- 第02類
- 第03類
- 第04類
- 第05類
- 第06類
- 第07類
- 第08類
- 第09類
- 第10類
- 第11類
- 第12類
- 第13類
- 第14類
- 第15類
- 第16類
- 第17類
- 第18類
- 第19類
- 第20類
- 第21類
- 第22類
- 第23類
- 第24類
- 第25類
- 第26類
- 第27類
- 第28類
- 第29類
- 第30類
- 第31類
- 第32類
- 第33類
- 第34類
- 第35類
- 第36類
- 第37類
- 第38類
- 第39類
- 第40類
- 第41類
- 第42類
- 第43類
- 第44類
- 第45類
發布時間:2016-08-24 17:01:20
在競爭中,那些在學習與模仿方面占據領先地位的中國企業,不僅建立起來領先的市場和行業地位,同時也建立起了“品牌地位”。
中國的品牌,從建設上看,主要是基于下列要素:廣告、促銷、市場份額、業績、行業地位和品牌知名度。雖然也是建立在產品基礎之上,但產品對品牌的貢獻度遠不如上述要素。
因此,從本質上看,中國式品牌是知名度較高的商標或者市場表現較好、業績比較好的商標。
這種性質的“知名品牌”具有兩處軟肋:一是無法獲得高額壟斷利潤,一是相對于跨國公司沒有品牌優勢,相對于本土企業沒有產品優勢(產品同質化)。
品牌的根本在于技術專利。這也是品牌的真正意義所在。
由于技術專利,形成產品專有;在此基礎上,通過廣告、促銷、推銷確立支撐高額壟斷利潤的產品價格;在價格得到認同的基礎上,爭取市場份額和高額壟斷利潤。對市場的壟斷和高價格源于產品的獨一無二和不可復制。
與中國企業相比,跨國公司在品牌建設上,真正的秘密不在于營銷手段,而在于令人信服的、高品質的、獨特的、高附加值的產品。而這樣的專有產品則是源于技術專利。
因為只有如此,后期對于品牌建設的巨額廣告投入、促銷投入和推銷投入才有回收的保障。
品牌建設是一項大量的,長期的,具有前瞻性、連貫性的戰略投資行為。沒有獨一無二的產品和專利技術支撐,這些努力就不可能獲得預期的品牌收益。
強大品牌的收益是由三個方面的價值構成的。技術價值(不需要產品化,僅僅通過技術轉讓就可以獲得巨額收益。比如菲亞特發動機技術之于汽車)、產品價值(做工、設計、性能和品質)和品牌價值(心理的、情感的、文化的)。
沒有核心的、自主的專利技術卻建設了“強大的品牌”,要么是天方夜譚,要么是曇花一現。
我一直認為,在我與劉春雄老師提出的營銷思想中,最有價值的就是“路徑思維”以及由此提出的“品牌路徑”。很遺憾,由于這個部分我們演繹得不夠,結果,它基本上沒有產生什么影響。
概括起來,我們把品牌建設分為三個階段。企業之間品牌作用的不同,根本原因就是它們由于能力不同,分別處于不同階段或同一階段的不同位置。
第一階段及三個位置。
產品階段。
三個位置:大眾產品、平價產品、聲譽產品。
大眾產品是指沒有什么特色,就是市場上普普通通的產品。也就是上述的“雙低產品”。
平價產品是指有些差異或者特色,并且在市場上穩定的且相對市場份額較高的產品。也就是上述的“雙平產品”。這類產品對應的是“知名品牌”。也許今天還不是,但只要始終如一,未來一定是。
聲 譽產品是指獨一無二且受到廣泛追捧的產品。這類產品對應的是“強大品牌”。也許今天還不是,但只要能夠始終如一,未來一定是。
第二階段及三個位置。
名字階段。
三個位置:口碑、名字、指名購買。
這里的“口碑”與強大品牌的口碑不是一碼事。指的是盡管毫無名氣,但消費過的人開始稱贊并且推薦。如果這個過程能夠持續,“名字”就會為越來越多的人知曉,直到形成指名購買。
第三階段及位置。
品牌階段。
三個位置:知名品牌、強大品牌、國家品牌。
名字得到持續并廣泛傳播之后,就變成知名品牌了。
直到這個時候,通過學習與模仿依然可以達到。并且,如果產品沒有專利技術支撐,其他競爭者也可以通過學習與模仿達到,那么,企業就止于“知名品牌”了。這種企業的命運,要么通過自主創新繼續向前走,要么就會由輝煌到平庸,再到生存危機。
想成為強大品牌就必須自主創新,就必須讓自己的產品獨一無二,無與倫比,對手無法企及。這點是很難做到的,因為這幾乎要求自己的產品沒有缺陷,最低限度,也要比競爭對手擁有更多的優點和更少的缺陷。
摩托羅拉沒有做到,諾基亞取代了它;諾基亞也沒有做到,蘋果取代了它。只要對手能夠企及,最低限度會陷入短兵相接的競爭。而這種競爭不會有贏家,只會有遍體鱗傷的幸存者??鐕译娖放扑曰就顺鲋袊袌觯蚓褪侵袊译娖髽I企及了。讓學生企及,就是中國老話說的“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由于產品的強力支撐,強大品牌就敢于也必須通過廣泛傳播,讓自己的影響力無處不在,并賦予品牌以情感的、心理的和文化的個性。因為它不再僅僅滿足基本需要,也不再僅僅是改善生活,而是要引領和支撐生活方式——世界會因為自己的產品而更加多彩、更加精彩。
所有發達國家都擁有一些一提這個國家,就能夠讓人想起的品牌;所有強大品牌一經提起,人們就知道它屬于哪個國家。沒有這樣的品牌,一個國家的經濟就進入不了發達國家行列。
中國還不是發達國家,所以,中國沒有這樣的品牌,反之也成立。沒有這樣的品牌,中國卻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這得益于大規模的“中國制造”。中國企業的共同努力沒有創立出來國際品牌,卻擦亮了“中國制造”,這也算是國家品牌。只是它惠及的僅僅是大眾產品或者平價產品。
這些文字也僅僅是個基本描述和基本線路圖。未來都會分別展開。
走出中國式品牌的陷阱
中國企業對于品牌的認知,最偏執之處在于“品牌高于產品”。在實踐中表現為“重品牌甚于重產品”。即便是我們這些“產品主義者”,也只是強調“產品是品牌的基礎”。
事實上,再好的產品也是有生命周期的。真正讓企業產品長盛不衰的并非好產品本身,而是創新,是一代又一代的專利技術。而這恰恰是中國式品牌的軟肋。
中國式品牌多數沒有專利技術支撐。許多行業龍頭企業的核心技術都是購買的或者模仿的。中國式品牌的成功,主要是營銷的成功。相對于全球化的市場,既不是產品的成功,也不是研發的成功,更不是專利技術的成功。
這就是中國式品牌所面臨的“陷阱”。如果中國品牌不能跨越這個陷阱,那么,中國企業將輝煌不再,中國經濟就會出大問題。
2004年(中國允許私人經商辦企業三十年)之后,對中國企業來說,“怎么賣”已經不再是問題。問題又回到了“做什么”“如何做”這個原點。供給側改革,概括起來其實就是“做什么”“如何做”這兩個基本問題。
如果沒有發達國家的技術和先進的經營理念,中國經濟取得今天的成就,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沒有中國企業強烈的、快速的學習與模仿欲望,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中國經濟取得今天的成就,也是不可想象的。
為什么在發展中國家中,只有中國通過學習和模仿取得了堪稱經濟奇跡的成就?我認為最關鍵的是中國企業不是簡單地模仿,而是不斷地改進和革新。
改進和革新大概屬于“建設性模仿”的范疇。如果它們能夠再進一步,那么就是“創新”了。改進、革新大概屬于自然進步,創新屬于革命性進步。改進、革新是爬坡,創新是過坎。
走出中國式品牌的陷阱,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品牌企業堅定不移地進行技術創新,并形成競爭對手無法模仿的專利。
單一地通過營銷技術是無法建立競爭優勢的。只有在產品上和決定產品的技術上建立優勢,才是真正的優勢。
我感到十分遺憾,在解決中國企業的輿論大潮中,這個聲音十分微弱;在中國企業走出困境的努力中,這種行為沒有上升到戰略高度,沒有成為企業的優先選項。
有必要特別指出,強大品牌的文化并非單純的企業文化,而是國家文化。否則,它也就很難上升到國家品牌。如果中國出現國際化的強大品牌,那么,它一定具有鮮明的中國元素以及它們承載的中國文化。
也有必要指出,能夠讓中國品牌成為國際化強大品牌的,首先不是中國營銷人,而是中國的科學家和卓越的工程技術人員。中國總理作為超級推銷員,他推銷的就是中國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