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類別
- 第01類
- 第02類
- 第03類
- 第04類
- 第05類
- 第06類
- 第07類
- 第08類
- 第09類
- 第10類
- 第11類
- 第12類
- 第13類
- 第14類
- 第15類
- 第16類
- 第17類
- 第18類
- 第19類
- 第20類
- 第21類
- 第22類
- 第23類
- 第24類
- 第25類
- 第26類
- 第27類
- 第28類
- 第29類
- 第30類
- 第31類
- 第32類
- 第33類
- 第34類
- 第35類
- 第36類
- 第37類
- 第38類
- 第39類
- 第40類
- 第41類
- 第42類
- 第43類
- 第44類
- 第45類
發布時間:2019-05-12 10:51:56
今年的5月10日是第三個中國品牌日,近日從南京市市場監管局(市知識產權局)獲悉,去年南京共新增有效注冊商標5.7萬余件。截至去年底,南京累計有效注冊商標達到21.6萬余件。縱觀南京商標“家底”可以發現,其發展變化呈現的亮點,也折射出南京經濟發展的變遷。
亮點一:商標持續穩步增長,近兩年增長最快
從縱向看,最近10年,南京的商標申請和注冊持續穩步增長。其中,商標新申請增長最多的年份是2017年,比上年增長22074件;新注冊增長最多的年份是2018年,比上年增長24456件。
南京市市場監管局(市知識產權局)相關人士分析,商標就好比是經濟發展的一個“晴雨表”。近年來,南京經濟快速發展。2016年,南京GDP首次超過萬億元,成為全國第11個加入“萬億俱樂部”的城市;2017年,達到11715.10億元;2018年,GDP又增長了8%,增幅躍居13個設區市和東部沿海GDP超萬億城市首位。尤其是近兩年,雖然國內外宏觀經濟壓力很大,但南京通過大力推進創新名城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僅去年就凈增高新技術企業1282家,增長近70%,增量和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一。這些為南京的商標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亮點二:南京集體商標超過省內其他12個設區市總和
集體商標是南京商標工作的另一大亮點。截至2018年底,南京共擁有集體商標201件,占到全省集體商標總量的53%,比省內其他12個設區市的總和還要多。
南京市市場監管局(市知識產權局)相關人士介紹,集體商標是指以團體、協會或者其他組織名義注冊,專供該組織成員在商事活動中使用,以表明使用者在該組織中的成員資格的標志。與普通商標不同的是,集體商標具有“共有”和“共用”的特點。它有利于力量相對較小的組織成員通過聯合壯大實力,促進集約經營,擴大產品宣傳,在市場中形成更有競爭力的銷售渠道。
南京的集體商標主要來自浦口、溧水、棲霞、六合、江寧等區,類別以農業為主。近年來,圍繞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南京在建設美麗鄉村、發展生態農業、開展精準扶貧等工作中,高度重視集體商標培育,通過創新宣傳方式、加大政策扶持、精準走訪服務等多種舉措,使全市集體商標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對富民增收產生積極推動作用。
亮點三:“一帶一路”建設助推國際商標快速發展
截至去年底,全市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總量達到421件,位居全省第二。排名前五位的區分別為:鼓樓、江寧、秦淮、建鄴、雨花臺。其中,去年新增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41件,比上年底增加了10.8%。市市場監管局(市知識產權局)相關人士介紹,馬德里國際商標即根據《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的規定,在馬德里聯盟成員國間所進行的商標注冊。品牌國際化是現代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近年來,隨著南京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尤其是“一帶一路”建設帶來重大機遇,南京企業“走出去”的越來越多,運用馬德里商標保護自身利益的意識也日漸增強。
對標找差:提升商標首位度,南京還需繼續努力
雖然近年來南京商標總體發展良好,但對標部分先進城市可以發現,有些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從橫向看,南京的有效注冊商標總量在省內還落后于蘇州,只排名第2;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南京排名第8,落后于深圳、廣州、杭州、成都、廈門、寧波、武漢;在全國12個高GDP城市中,南京排名第10,落后于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
南京市市場監管局(市知識產權局)相關人士表示,商標是重要的知識產權,也是經濟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核心要素。在南京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創新名城的實踐中,商標品牌戰略將發揮積極的引領和保障作用。為進一步提升南京商標首位度,把南京建設成為全國一流的商標戰略示范城市。今后,南京將繼續實施商標品牌促進計劃,大力培育新型電子信息、綠色智能汽車、高端智能裝備、生物醫藥與節能環保新材料、軟件和信息服務、金融和科技服務、文旅健康、現代物流和高端商務商貿、人工智能、未來網絡、增材制造,以及前沿新材料、生命健康等交叉應用領域商標品牌,大力培育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未來產業等全市優先發展、優化升級的主導產業商標品牌。同時,突出行業重點,打造領軍品牌,力爭把智能電子、軟件服務、先進制造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等特色產業培育成為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競爭力強的品牌產業;鼓勵企業開展國際注冊,并購海外品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