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類別
- 第01類
- 第02類
- 第03類
- 第04類
- 第05類
- 第06類
- 第07類
- 第08類
- 第09類
- 第10類
- 第11類
- 第12類
- 第13類
- 第14類
- 第15類
- 第16類
- 第17類
- 第18類
- 第19類
- 第20類
- 第21類
- 第22類
- 第23類
- 第24類
- 第25類
- 第26類
- 第27類
- 第28類
- 第29類
- 第30類
- 第31類
- 第32類
- 第33類
- 第34類
- 第35類
- 第36類
- 第37類
- 第38類
- 第39類
- 第40類
- 第41類
- 第42類
- 第43類
- 第44類
- 第45類
發布時間:2017-05-18 09:53:40
中國已是商標大國,但仍是品牌弱國。大力推進品牌發展戰略可謂正當其時。同時,實施品牌戰略將全面提升我國在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影響力。
三年前,也就是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三年后,也就是2017年5月10日,中國誕生了第一個中國品牌日。
“2016年以來,國家發布了一系列品牌經濟相關政策。在社會各界愈發重視品牌發展的背景下,中國品牌日將成為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歷史轉折點。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國內外經濟結構和經濟秩序都將進入大調整時代,在此背景下大力推進品牌發展戰略可謂正當其時。”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盧小賓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未來將為我國品牌和產品提供一個更大舞臺,同時,實施品牌戰略將全面提升我國在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影響力。
中國已是商標大國,但仍是品牌弱國
目前,我國的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然而,我國在品牌領域的發展水平卻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商標申請數量達369.1萬件,已連續15年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成功的國產品牌卻屈指可數,依然處于品牌弱國階段。在Interbrand最新發布的2016年全球最具價值品牌100強榜單中,美國品牌占據半壁江山,而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僅有“華為”和“聯想”兩個品牌上榜,其中“華為”位列第72位,“聯想”勉強入榜,排名第99位。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百強品牌廣泛分布在科技、汽車、零售、傳媒、餐飲和金融服務等領域中,而中國上榜的兩個品牌均屬于高科技行業,而在其他領域的優秀品牌乏善可陳。
“從之前‘去國外買馬桶’可以看出,中國消費者不信任自己的國產品牌。跑去國外買東西,其實是我國品牌發展落后的一種表現形式。”盧小賓認為,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四十年里,我國大部分企業主要依靠產品的數量和低廉的價格在國內外市場上競爭,總體表現為產品質量不高、科技含量不足、創新能力不強和品牌意識淡薄等問題,造成了“劣質、低價”的中國品牌形象,嚴重制約了中國品牌的發展,進而影響到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優化升級。
品牌發展有助于去產能、創需求
盧小賓說,在改革開放初期,由于市場需求和生產供給之間的巨大不平衡以及消費者相對較低的購買力使得國產產品更加重視低成本和高產量。而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供需之間的不平衡發生逆轉,市場逐漸由賣方主導向買方主導轉變,市場競爭的主要形式轉變為商品與服務品牌的競爭,在商品市場供需兩旺或供大于求的買方市場環境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倚重于滿足人們對物質產品消費和精神服務需求的雙重職能。
比如,近年來,我國房地產市場產能過剩,尤其是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大量中小房地產公司深陷資金鏈斷裂的泥潭,而與之呈現明顯反差的卻是恒大、萬科、碧桂園等大品牌地產公司憑借自身品牌影響力,于2016年首次超過3000億元的銷售額。
“由此可見,我國部分產能過剩的行業當前正處于供大于求的買方市場環境下,通過樹立品牌來滿足消費者的高級需求將是擺脫困境的有效手段之一。”盧小賓說。
盧小賓說,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我國經濟新常態下,創新發展將成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來源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創新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解讀,一是產品層面的技術創新,另一種則是需求層面的品牌創新,換句話說就是通過品牌刺激消費者產生本來并沒有的需求。
例如,蘋果公司努力將自己的品牌與“創新”聯系在一起,成功使得消費者產生對“創新”的需求,而在此之前消費者購買手機更多地重視通信質量的需求,而并不在意是否創新。還有在IPAD誕生以前,大多數人都不會想到平板電腦竟會成為自己生活的必需品。因此,品牌不僅可以滿足需求,還可以創造需求,引發新的經濟增長點。
品牌發展促進供需結構優化升級
“品牌是質量、創新、誠信、營銷、文化、人才和環境的綜合反映,是供給結構升級的方向。”盧小賓說。
目前,我國的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在我國一些行業存在產能嚴重過剩情況的同時,部分行業的核心技術與高端產品還依賴進口。如我國近期成功研發的C919大型客機,盡管大量材料都是國產產品,但是技術要求極高的航空發動機仍然需要進口,這說明我國在一些高端產品制造方面仍然供給不足。
而反觀需求方面,國內消費者已不滿足于當前的中低端國產產品,根據最新智能掃地機器人的市場研究報告,自2010年起國內智能掃地機器人的年銷量從12萬臺一路飆升到200萬臺,并且這一趨勢還在不斷擴大,然而國內市場仍然以國外iRobot、戴森等國外品牌占據主要份額。
“面對這一產業結構性問題,只有在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清除產能過剩行業的基礎上,創造新供給,滿足新需求,打造新動力,形成新結構,全面落實中央‘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重點任務,培育出一批有活力的地區、有競爭力的行業企業、有市場認可度的知名品牌,才能切實提高供給質量,滿足市場需求,促進我國整體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盧小賓說。
在經濟新常態下,資源的流動會不斷加速,并帶來已有產業的進一步分化,在產生一大批有活力的企業的同時也會將不符合時代發展方向的產業淘汰。
“品牌的建設可以促進資源流動過程的實現,因為只有遵循市場經濟、迎合消費者需求的品牌才能獲得高的認知度、忠誠度與美譽度,在品牌發展的過程中,自身實力較弱或屬于夕陽產業的企業或產品會被自動淘汰,資源會自發地向低能耗、高收益、可持續發展的新興行業轉移,進而推動我國供給側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盧小賓說。
品牌發展有助于提升國家整體形象
發達國家在尋求一個開放的國際市場,通過強大的國際品牌定位來獲取財富的同時,始終在不遺余力地推廣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比如美國的好萊塢、日本的動漫、韓國的言情劇等影響了一代人乃至于幾代人對一個國家形象的認知,甚至連印度也有享譽世界的寶萊塢。
“強勢的國家整體品牌有利于國家文化和價值觀的傳播。所有的大國崛起都不只是經濟物質層面的崛起,更是文化的崛起。我國在強勢文化品牌建設上仍然任重而道遠。”盧小賓說。
高水平的國家整體品牌形象也是中國企業大規模走出去的堅強保障。例如,中國制造常常因“低端貨,質量差”的形象在全球競爭市場上屢屢受挫,然而“中國高鐵”的品牌改變了國外市場對中國制造的刻板印象。
盧小賓表示,在全球總需求萎靡不振的情況下,中國制造以往的低成本比較優勢也在發生轉化,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引導中國企業走出去,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離不開強有力的國家品牌。對內來看,國家品牌也是擴大內需、抵御外部經濟波動的重要抓手,用包括品牌建設在內的多種手段來創造新供給、激活新需求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我們迫切需要從國家層面高度重視和研究以國家文化為基礎的國家品牌戰略,從而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
品牌發展有助于傳承歷史文化
“我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在傳統文化方面有深厚的積淀。在我國各地各民族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優秀的文化遺產,但在現代商業文明的沖擊下,昔日叱咤風云的藝術瑰寶,大多已逐漸蛻化了往日的歷史輝煌,究其原因還是沒有找到融入現代化市場經濟的方法,逐漸淹沒在工業產品的洪流之中。”盧小賓說。
他舉例說,曾在南宋時期風靡一時的杭繡,如今會這門技藝的卻僅剩一人。市場并非對于精美的杭繡沒有需求,而是消費者也許根本就不知道杭繡為何物。當代表新興工藝的產品和現代經營模式的品牌崛起時,最終被市場淘汰出局也就成為這些缺乏品牌意識的文化遺產的唯一宿命。
盧小賓認為,融入現代市場是歷史文化遺產延續生命力的最佳路徑,而品牌化恰恰是這些優秀文化遺產進入市場的有效手段。比如,景德鎮瓷器和宜興紫砂壺等中華文化瑰寶,這些廣為人知的文化遺產品牌正是在復興的過程中,通過加強宣傳逐步樹立獨特的傳統文化品牌,從而成功融入現代市場環境中,為傳統文化找到了新的生命之源。
“令人遺憾的是,仍有大量知名的文化遺產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正在逐漸走向消亡。因此,發展傳統文化品牌有助于實現優秀文化遺產的市場化,真正從根本上找到傳統文化的延續動力,進而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甚至發展。”盧小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