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類別
- 第01類
- 第02類
- 第03類
- 第04類
- 第05類
- 第06類
- 第07類
- 第08類
- 第09類
- 第10類
- 第11類
- 第12類
- 第13類
- 第14類
- 第15類
- 第16類
- 第17類
- 第18類
- 第19類
- 第20類
- 第21類
- 第22類
- 第23類
- 第24類
- 第25類
- 第26類
- 第27類
- 第28類
- 第29類
- 第30類
- 第31類
- 第32類
- 第33類
- 第34類
- 第35類
- 第36類
- 第37類
- 第38類
- 第39類
- 第40類
- 第41類
- 第42類
- 第43類
- 第44類
- 第45類
發布時間:2017-01-17 15:44:16
2016年,郫縣豆瓣榮獲最具中國農產品影響力品牌獎,品牌價值達649億元人民幣。

叫得響的“川糧”“蜀味”品牌不多,競爭力不強,“三品一標”產品消費比重不足40%,品牌成四川農業亟待補齊的短板
面積、產量和產值居全國前三,加工企業4000多家,近6成產品卻作為原料出售,外省名企拿去換個名字就賣高價,甚至直接在川設廠就地加工貼牌……一葉川茶的尷尬境遇,讓川茶品牌促進會會長顏澤文一度如鯁在喉、壓力重重。
不僅是川茶,川豬、川菜、川果、川藥等特色產業經多年積淀,在規模和品質等方面均名列全國前茅,甚至成為市場重要風向標,但面對市場環境變化,四川農業“轉身”卻慢了半拍。“消費需求已從‘吃飽’向‘吃好、吃得營養健康安全’快速轉變,市場需求更加多樣化、高端化、服務化、個性化,我們供給側這端卻沒跟上,還是大路貨。”省農業廳廳長祝春秀說。
品牌是安全優質的標志。目前叫得響的“川糧”“蜀味”品牌不多,競爭力不強,“三品一標”產品消費比重不足40%。品牌,成了四川農業亟待補齊的短板。“川米每公斤2.6元,東北五常大米每公斤賣60元—100元,日本月光牌大米高達600元。”農業部經管司司長張紅宇一針見血指出,要“人無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有品牌”,這是供給側改革最基本要求。
2016年,我省已集中發力。省農業廳副廳長涂建華透露,全省“三品一標”農產品已增至5467個,更投入5000萬元成功推介“天府龍芽”省級大品牌,舉辦菜博會、茶博會、泡菜會,征戰農交會、西博會、農博會,川茶、川果、川豬等品牌不斷涌現。
“這一年,我們不僅北上俄羅斯、西征歐洲市場,還把川茶擺進G20成都會場、外交部藍廳,并在全國建立起200多個品牌專賣店,‘天府龍芽’正逐漸叫響大江南北。”顏澤文自豪地告訴記者。
實施品牌提升、孵化、信息、創新和整合等品牌戰略“五大工程”,推動“四川產品”向“四川品牌”轉變
1月7日,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暨品牌建設工作現場會設定目標:力爭“十三五”末,培育省級區域公用品牌5個以上、市縣級區域公用品牌150個以上,認定四川名牌農產品200個以上,“三品一標”數量達5600個以上。“今后各地比農業發展,要像鑰匙一樣,腰里別著一串品牌來,看誰品牌多、品牌強。”
祝春秀表示,我省將大力實施品牌提升、品牌孵化、品牌信息、品牌創新和品牌整合等“五大工程”,推動“四川產品”向“四川品牌”轉變,提升四川農業核心競爭力。
小小豆瓣已嘗到品牌效應甜頭。“2016年郫縣豆瓣榮獲最具中國農產品影響力品牌獎,品牌價值649億元,丹丹背靠這棵區域品牌大樹打造企業品牌,銷售額連續5年同行業第一,遠銷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四川丹丹郫縣豆瓣集團副總楊中華說。
“區域+企業”雙品牌戰略正是一大方向。“我們要做強一批老品牌,引導爭創中國馳名商標等更高含金量品牌,擴大影響力競爭力;新增一批新品牌,大力發展‘三品一標’,增加有質量信譽和市場優勢的拳頭產品。”省農業廳市場處負責人介紹,還要搶占新生代市場,培育一批電商品牌,線上線下融合;弘揚一批特色品牌,強化傳承保護,推動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激活老字號新活力;打造一批旗艦品牌,支持中小品牌抱團組建大品牌大集團,做大做強“川”字號區域品牌,構建產業集群。
品牌,正成為2017年四川農業一大關鍵詞,我省將培育農產品區域性公用品牌30個,認定四川名牌農產品50個。